欢迎访问:北京华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动态
【项目案例】鲁迅生平陈列展——匠心重构鲁迅精神宇宙
发布时间:
2025-08-14
来源:
http://www.bjhzzs.com/
作者:
华尊建设集团
图:馆内1881毫米透雕
“让文物开口,让历史在场。”华尊建设集团以匠心设计与精妙施工,在鲁迅博物馆重构了文学巨匠的精神宇宙,从《野草》荒原到万人送葬长街,每一处场景皆是思想的革命。
壹 鲁迅博物馆-生平陈列展简介
项目全称: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展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项目面积:1500㎡
“鲁迅生平陈列展”以 “道路” 为核心叙事逻辑,贯穿鲁迅从故乡绍兴到上海的生命轨迹与精神探索。展览通过时空交织的立体叙事,将鲁迅生平划分为序厅、一层展区、负一层展区、纪念厅四个部分,并融入地域特色与科技手段。曾荣膺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图:获奖证书
贰 以“路”为魂,三重维度交织
物理之路
以鲁迅生活过的 8个地理节点(绍兴→南京→日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脉络,展现其人生迁徙
思想之路
通过鲁迅 “铁屋中的呐喊”到“民族魂” 的精神升华,呼应其冲破禁锢、唤醒民众的探索
文学之路
从《狂人日记》到晚年杂文,以手稿、译本、版本墙等,呈现其创作历程
叁 四大展区内容详解
一、序厅
透雕主雕塑以精确的1881mm对角线跨度(鲁迅出生年份)构建精神图腾,锈蚀铁盒基座象征禁锢思想的旧时代,镂空鲁迅语录的雕塑穿过铁盒,寓意冲破旧时代的禁锢
野草背景画
汲取《野草》和“路”的内涵,用荒原中蜿蜒通向远方灯塔的小路比喻先驱为探索民族命运前途的足迹与背影,引导人民在阴霾中前行,走向光明
二、一层展区(绍兴–南京–日本–北京)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12岁时鲁迅入私塾三味书屋读书,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判重刑,父亲病重,家道由此衰落。这期间,鲁迅常出入当铺和药店,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在南京
1898 年,鲁迅离开绍兴前往南京,进入新式学校学习,求学期间,中国历经甲午惨败、维新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华等变故。鲁迅开始对中国在列强争霸世界中的命运深感忧虑 。
在日本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1904年,他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课堂上看到日俄战争幻灯片中麻木的国人,鲁迅感悟,中国国民精神疾病更需医治,遂弃医从文。
在北京
1912年5月,鲁迅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1918年文学革命运动中,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 “鲁迅”,揭露封建制度本质。1926年 “三一八” 惨案后,鲁迅因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8月到厦门任教。
三、负一层展区
旋转而下的楼梯以及四周墙壁上绘制的南下路线场景图—前门火车站、天津站、南京浦口站、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和厦门鼓浪屿海面上的帆船。
左联成立会议
复原1930年左联成立会议场景,展现了鲁迅敢于团结作家,与旧时代做斗争的精神。
咖啡厅
四、纪念厅
艺术家用56幅木刻版画记录鲁迅面容,从冷峻“横眉”到温润“俯首”,组成中国近代最厚重的表情谱系,讲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生。
鲁迅作品墙
包含鲁迅全集传世的各种版本
上海万人送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后,上万名民众自发涌上街头,人们举着 “民族魂” 白旗和 “鲁迅先生精神不死” 等标语,高唱挽歌缓缓前行,没有官方组织却秩序井然。
五、特色展陈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鲁迅相关影像资料不间断播出
智能屏幕
点击屏幕便可查阅先生生前小说、诗作和杂文的影印版资料
幻灯片
鲁迅就读仙台医专期间,曾使用过的幻灯片与新闻照片,照片不断闪回,给人强烈的冲击,令人驻足反思。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此展通过物理足迹与精神求索的叠合,将鲁迅个体生命史升华为中华民族思想启蒙史。观众不仅看到一位文学巨匠的成长,更在互动中成为“寻路者”,这正是华尊建设集团打造的沉浸式文博叙事典范!
推荐动态
“让文物开口,让历史在场。”华尊建设集团以匠心设计与精妙施工,在鲁迅博物馆重构了文学巨匠的精神宇宙,从《野草》荒原到万人送葬长街,每一处场景皆是思想的革命。
华尊建设集团荣膺中国展览馆协会2025年首批AAA级信用企业
近日,中国展览馆协会公布2025年首批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华尊建设集团凭借卓越的企业信誉与工程质量,获评展览工程企业最高信用等级——AAA级。